首页 > 虚拟美术馆 > 搜秒创真 > 资料 > 陆俨少画语录

陆俨少画语录

陆俨少画语录(截自书中50年代部分)

    十三岁时,我家邻居糟坊里的小老板送给我一部《芥子园画谱》,我如获至宝,大开眼界。这部《芥子园画谱》也不是木刻水印的原版,仅仅是巢子余临摹的石印本,但我觉得好极了,遂如饥如渴地临学。从中知道了一些画法以及传统源流,此外我一无所知,也没有机会接触一些有关画学的书本,实在可怜得很。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有的人说我有些传统技法,认为临的宋元画一定很多,实则我哪有收藏,有收藏的朋友也不多,哪有条件临宋元画。如果真的有些传统的话,也不过是看得来的。解放以前,我看到一些故宫藏的宋元画,在上海跑裱画店,正因为看到一张宋元画不容易,遇到之后,如饥似渴地看。解放以后,在博物馆可以系统地看到宋元画,即如明清画,很多也是从宋元的路子上来,有很多借鉴的地方。    —陆俨少《山水画刍议》

    宋元画不易见到,四王画终究多些,容易看到。所谓“正统画派”就是从四王而上溯宋元。平心而论,四王还是有它存在之价值,有许多宋元遗法,赖四王而流传下来,如果食古不化,那么及其末流陈陈相因成为萎靡僵化,这是不善学的缘故。所以学四王必须化,化为自己的面目,我就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。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我见过淡墨用的最好的是董其昌,画卷开一点点,就有一股清气袭人,和他的书法一样,那真叫书卷气。不过石涛的花青也用的很好,那叫清气。    —陆俨少(摘自尹舒拉《穆如馆纸篓拾得》)

    我和石涛是师兄弟,都学宋元,都学董其昌。现在能看懂董其昌的人不多了。    —陆俨少(摘自宋玉麟《忆陆俨少先生》)

    那时偶然在裱画店看到一张王石谷的画,就奔走相告,不比目下青年,见到四王,不屑一顾。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也有人说我学石涛,我对石涛在四王笔墨占据整个画坛之时能独出新意是有好感的。但我从未临过石涛画。石涛学元人而加以放,我也学元人,师法相同,学而能放也相同,所以我戏言和石涛是师弟兄,而不是师弟子。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我对前代大家,一向不是无条件崇拜,我认为即使是大家,一定有所长,也一定有所不足,即如石涛,一种生拙烂漫的笔墨,新奇取巧的小构图,有过人处。但其大幅,经营位置每多牵强窘迫处,未到流行自如、左右逢源的境界,所以他说的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,未免大言欺人。而他的率易之作,病笔太多,学得不好,会受到传染。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看古名迹,还可提高识辨。看到了第一流的作品,以此为标准,此后再有看到,用此作比较,好坏就一目了然。眼光提高了,再加以相应的肌肉锻炼,手就跟上来,这样就前进了一步。我自己感觉到,看一次名迹,手中就提高一层。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一九三五年我二十七岁。五月中,国民党政府举办第二届全国美展。除现代人作品之外,展出故宫以及私人收藏历代名迹,其中精品有一二百件。我特地去南京观看,住在表兄李维城家中,朝夕到场观看,前后一星期有余。先大体看一遍,然后择其优者一百幅左右,细心揣摩,看它总的神气,再看它如何布局,如何运笔,如何渲染,默记在心。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传统只要打进去,就不怕打不出来,如果打不出来,说明还没真正打进去。    —陆俨少(摘自宋玉麟《忆陆俨少先生》)

    古语说: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吟诗也会吟。”所以有人把看画也叫“读画”,画读得多了,胸中有数十幅好画,默记下来,眼睛一闭,如在目前,时时存想,加以训练,不愁没有传统。再来推陈出新,取法大自然,一定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发展,创出时代的新面貌来。    —陆俨少《山水画刍议》


陆俨少画语录(截自书中60年代部分)

    一九二七年旧历正月中,我十九岁,由王(同愈)老先生陪同到嵩山路冯(超然)先生寓所行拜师之礼。行过礼,冯先生第一句话就对我说:“学画要有殉道精神,终身以之,好好做学问,名利心不可太重。”这句话,对我印象极深,终身铭记在心。

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冯先生指着我两人说:“中国山水画自元明以后,流传有绪,不绝如缕,一条线代代相传,现在这条线挂到我,你们两人用功一点,有希望可以接着挂下去。”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冯先生以正统自居。他的画取法文、沈,下接四王,明净整洁,不愧大家。但他不希望学生像他,时常指着我说:“人家学生像先生,我有不像先生的学生。”不难理解,有些人总希望学生像老师,越像越好,不像就不高兴。我有如此开明的老师,对我以后蓄意创新、自立面目,是有很大意义的。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当时吴湖帆的画有天下重名。他设色有独到处,非他人所及。我有八字评他画:“笔不如墨,墨不如色。”如果也走他这条路,研求设色,虽然他的法子可以学到,然其一种婉约的词境,风韵嫣然的娴静美,终不能及。人各有所禀赋,短长互见,他之所长,未必我亦似之;而我之所长,亦未必他所兼有。我自度禀赋刚直,表现在笔墨上,无婉约之敛,是诗境而非词境。他主娴静,而我笔有动态,各不相及。所以如果走他的路,必落他后;而用我所长,则可有超越他的地方。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同能不如独诣,于是我注意线条,研求笔墨点线,笔笔见笔,不欲以色彩取媚。绝去依傍,自辟蹊径,以开创新面目。正因为突出线条,所以不用重色,少施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,以免掩盖笔迹。这样我的设色,也不同于吴湖帆之设色。即使青绿设色,我也有自己独特之风格。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一九五四年四月间,冯超然先生逝世,享年七十三岁。在弥留时,他对我说,“画画不能太像”,于此可见他念念不忘对我的教导,希望我成材,这使我极度感动,永志不忘,这也是我以后创新变法的动力。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黄宾虹的构图基本是“四王“的,用笔变化太少。无论表现什么对象几乎都用同样的笔法,这也不好。好在黄宾虹晚年变法,墨法大有发展,这样就弥补了他构图与笔法方面的不足。    —陆俨少(摘自尹舒拉《穆如馆纸篓拾得》)

    学习中国画,起步不外临摹,等临摹了一段时间,接受传统的技法之后,到大自然中去,才有办法摹写峰峦树石。传统是先代无数艺术家在大自然中不断总结创造出来的,不是自天而降、白手起家所能做到,所以学中国画,不能远离传统,那是无源之水,无根之木,没有发展前途的。    —陆俨少《学画微言》

    文化是积累而成,不能中间割断,好比科学技术,一定要在前人的创造发明,对大自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,再进一层,得到新的发明创造,决不能只凭一个人的聪明才智。在蒙昧的基础上,好像石器时代就一步跨进原子时代,是决不可能的。所以学习传统,就是为了创新,两者是统一的。    —陆俨少《山水画刍议》

    传统好比一座大庄院,在外面怎能知道它的内部结构,以及轩堂陈设,必须走进去,浏览一番,登堂入室,然后从后门出,了然于心。进去不容易,出来更难。有几个人学画,能够入而能出,这是不容易的。    —陆俨少《学画微言》


陆俨少画语录(截自书中70年代部分)

    清朝末期,山水画衰颓已甚,无一大家能跳出成法。主要原因,由于历代精品尽入内府,民间极难看到,又印刷术也不发明,木刻本和真迹出入甚大,又不到大自然中吸收养分,丰富自己,只是相互临摹,在故纸堆中讨生活,以致一代不如一代。民国以后才有起色,以至于今,我相信必有一个远胜前代,山水画中兴的高潮到来。    —陆俨少《学画微言》

   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,应随着时代而不断进化,对着新事物的出现,发生激情,要求自己去表现它,既感动了自己,也感动了观众,创立新方法,也丰富了老传统。艺术要求新,不新不能抓住人,感动人。这个新方法应用的范围愈广,效果愈好,为人们所承认,学习与应用,对后世的影响愈大,那么他在画史上所占有地位也愈高,决不为时代所抹杀。    —陆俨少《学画微言》

    山水画传统技法,都是前人在大自然中提炼而成。不是靠某一个人而是积累多少人的智慧和创造实践,才有今天这样丰富的传统技法。我们不能靠一个人从无到有白手起家,所以必须学习传统。但传统不能死学,必须化,也即是运用前人已有的技法,加进一己的感情、修养,以及技术训练,把传统技法化得更接近于对象,更能表达自己的感情。我们学到一点传统,到大自然中,描写各地的山川,要抓住各地山川的典型特点,有了旧的,再加上新的,从古法中乘除变化,以达到较为正确地反映对象的效果。    —陆俨少《山水画刍议》

    从前人说:“师古人,不如师造化。”这样看上去好像师古人和师造化是互相矛盾的,实则两者相辅相成,一点也不矛盾。因为古人一切技法,不是关了门凭空想出,也都是从造化中不断实践提炼而来。师古人可以省去很多气力,这个借鉴的有无,差异极大。但是停留在古人的技法上,也不对,必须有所发展创新,这就需要师造化。因为我们毕竟要描绘今天祖国的大好河山,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,不仅人们的审美要求在发展,而且自然界也在不断地变化,所以画山水,必须到名山大川中,看到新建设以及山川变异,随着这个发展,来创作我们的画幅。    —陆俨少《山水画刍议》

    自文沈、四王以下,类在故纸堆中讨生活,陈陈相因,以致每况愈下。但是眼睛看了,必须用脑子想,大之所谓看其神气,小则一树一石,怎样表现,都要有个琢磨。所以我总是主张每到一山,因其典型不同,表现的方法亦异,必须带些新方法回来,充实自己的创作方法,否则是白去一趟。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我有倔强劲,自有想法,不欲蹈袭前人,所以后来我画梅花,也以线条见长,屈曲奇古,疏枝淡韵,不同一般。有人说我发干学陈老莲,我自认有学他处,但不尽同,他发枝线条,纯用中锋,而我中锋偏锋互用,以求变化。陈老莲用两笔圈花,我则一笔圈成。有些像石涛的方法,但我用整饬一变石涛的烂漫。我主张为学当“转益多师是我师”,集众家之长。而加以化,化为自己的东西。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所以回来以后,直到于今,我常常画峡江图,前后不下数百幅。也因有了三峡看水的生活体验,用勾线办法创造出峡江险水的独特风格,只行海内,为他家所无。从而得出结论,画山水必须到山水中去。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以前他(宋文治)没有画中国山水画的基础,我无保留地尽心教导,他也用心研习,进步甚快,学到我的风格面貌,这样有二三年,直到解放以后,他几次提出要拜我为师。我对前辈王同愈老先生“不为人师”的教导印象极深,所以坚决辞让,未允所请。我说:“将尽我所学无保留地教你,但不必有师弟子的名称”。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老师的成就愈大,被圈住的力量也愈大,也愈难跳出。终身是老师的面目,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。反不如无名师指授,自己摸索,四面八方,吸收营养,少框框限制,容易自己出新。所以条件太好,容易懒惰,躺在条件上面,害了自己。    —陆俨少《山水画刍议》

    就新有两层意思:第一层意思是对新事物、新思想不能坐等它来靠拢我,必须我主动去靠拢它,来改造自己;第二层意思是撷取韩昌黎“趋营悼前猛,敛退就新懦”诗句的意思,警戒自己不要名利心太重,冲在前面,要退后一步,凡事谦让的意思。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
陆俨少画语录(截自书中80年代部分)

    石涛说:“笔墨当随时代”。随着时代的前进,赋予画家的使命,是不断创新。我们应该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,推陈出新。创新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,自古大家,未有不创新者。    —陆俨少《学画微言》

    我们应该在中国画的立场上,适当地吸收一些西洋画的东西,但决不能舍本就末,或本末倒置。东西方绘画是有相通之处的,例如赵无极画有动势,我也主张要有流动感。在这点上也可说是并行不悖的。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新事物、新山川,不同于旧事物、旧山川,客观的对象不同,在主观的描绘上,一定是老技法不够用,需要创立新技法。技法有了创新,才能情调合拍,互相统一。我们如果把新事物如新式楼房、拖拉机、高压电线等,置之于四王山水画中,一定感到别扭。因为这种山川,是旧的情调,何能与新事物相调和,发生血肉相联的关系。所以如果仅仅只在把具体的事物,生搬硬套,而没有一股对新时代热爱的激情,即使写上新的题材,画上新的具体事物,也决不能反映出新的时代气息来。因之画要新,首先要有热爱新时代的激情,在这个基础上,创立新技法,创立前人所没有过的新技法,才能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。自古作者,能自名家,代表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者,都有所创新,创新越突出,家数也越大,也越能和时代精神共脉搏、同呼吸。    —陆俨少《山水画刍议》

    我一向主张画应在似与不似之间,即具象和抽象应该有机地结合。如果抽去抽象部分,走具象的极端,当然不好;但如果抽去具象部分,使览者看不出所画为何物,也不是正确的创作方法。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赵无极的画,看不出所画为何物,所以完全是抽象的。我认为这绝对不是我们的方向,但我们也不应该一慨排斥,如果其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,还是值得拿过来,为我所用。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自皴法的形成,山水画才逐渐趋于成熟,所以皴法的出现,是山水画的一个里程碑,自后作者,只不过在其范围之内,改进修补,或在章法上出奇制胜,或在笔墨上更趋成熟,不能全凭一己冥搜枯索,白手起家,必须学习传统。但是学了传统之后,不能停留于这一点上,必须消化传统,加以改进,主要是“化”,化为自己的东西,闯出一条新路子来,形成自己的风格面目,如是作品才有新鲜感。    —陆俨少《学画微言》

    例如他(赵无极)的设色调子,可供借鉴,次之他的构图虚实相生,有大空白,不同于其他西洋画的构图。加之他的意境、情调,也有接近东方的地方。郁文所谓“在东西方之间”,我想就是指的这些。也即是和中国的山水画,有些相通之处。赵无极是由西方走向东方,也就是在西洋画的立场上,吸收一些中国画的东西。    —《陆俨少自叙》

    有些人的想法,认为有了传统,就是老,就要妨碍创新。把学习传统和创新对立起来,是不对的。如果学习传统而墨守成规,丝毫不化,不加发展,这样诚然有碍于创新。但如果不在传统的基础上扎下结实的功夫,来谈创新,这个创新,也是无根之木,无源之水,站不住脚的。    —陆俨少《山水画刍议》

    格调二字,虽然好像是抽象的东西,但形成好面目,必须有高格调,这种高格调,是摒去了上面所说的甜俗气、犷岸气、陈腐气、黑气等等。吸取外来,不是拿别人的糟粕和垃圾拼凑一起,成了垃圾箱、泔水缸,而是冶铸百家的精华,成为一块好钢。看上去有自己独特的面目,再细细推寻,各有来历,既有传统,又有创新。创新不已,面目日变,年岁已迈,而艺术生命常青不老,最为可贵。    —陆俨少《山水画刍议》

    山水画首贵自然,切忌做作,不但在章法上要来龙去脉,开合清楚,顺情合理,毫不牵强。就是在用笔上,也要挥写自如,节奏分明。作者有此情调,看画者才能与之共鸣,收到舒畅愉怡、精神向上的效果。    —陆俨少《山水画刍议》

    画大画应该在画面中间随意找个地方落笔,然后向上下左右打开去,这样才能出奇制胜。    —陆俨少(摘自尹舒拉《穆如馆纸篓拾得》)

    要选那些无名的,而字又非常让你喜欢的碑帖去学。这样,要么学不成,一旦学成了那字就是你自己的。    —陆俨少(摘自尹舒拉《穆如馆纸篓拾得》)